助力能化产业发展 构建场内场外协同发展的化工衍生品市场

摘要
 4月7日,大商所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杭州共同举办了“2021中国化工产业(衍生品)大会”。相关嘉宾在会上表示,受新冠疫情爆发、国际贸易摩擦等多方影响,能化产业链风险管理的需求强烈

  金融界网4月7日消息 今日,大商所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杭州共同举办了“2021中国化工产业(衍生品)大会”。相关嘉宾在会上表示,受新冠疫情爆发、国际贸易摩擦等多方影响,能化产业链风险管理的需求强烈,大商所能化衍生品市场结构和合约连续性持续改善,避险功能有效发挥。下一步,大商所将持续打造场内场外协同发展的衍生品市场,深化服务能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化工产业避险需求提升,场内市场扩容增效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打乱了全球经济运行和循环体系,化工市场物流、人流和供应链、产业链遭到巨大冲击。“全球新冠疫情爆发是最大的黑天鹅、中美贸易战蔓延到政治领域,原油暴跌到负,口罩料、防护服原料暴涨暴跌,大宗塑化商品市场价格出现了惊心动魄的剧烈波动。”相关与会嘉宾表示。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化工企业积极寻求差异化发展,通过利用期货工具等有效提高了风险管理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能化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服务能化行业的衍生产品工具日渐丰富,目前已上市了15个能化期货品种。“受疫情、原油大幅波动等因素影响,市场避险需求增加,塑料板块增幅最明显,带动去年大商所能化市场规模增长。”大商所工业品事业部总监王淑梅介绍,在防疫复工的特殊背景下,2020年大商所PVC、PP等多数能化品种日均成交、持仓量均同比提升,同时市场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主要能化品种法人日均持仓占比均超过55%。

  还要看到,大商所能化期货市场功能有效发挥,期现价格相关性不断提高。除了当年刚上市的LPG期货外,2020年其他能化品种的期现价格相关性均保持在90%以上,各品种套期保值效率也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

  期货功能的发挥需要贴近现货变化、反映企业诉求的合约规则。近年来,大商所持续推进现有品种合约规则完善,2020年至今先后发布了LLDPE、PP首批可交割品牌名录;顺应新国标变化,完成PVC交割质量标准修改;实施塑料品种贸易商厂库制度,已公布首批6家LLDPE厂库、6家PVC厂库、7家PP厂库,以降低交割成本,提升交割便利性。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大商所制定并推进以做市商制度为核心,涵盖交易、交割、清算、风控、市场推广等全流程的一揽子工作方案,有效推动多数品种非主力合约的流动性显著提高,做市商业务已覆盖大商所所有能化品种,为企业贸易定价和风险管理提供了便利。目前,能化品种非1、5、9月主力合约的成交、持仓量增长迅速,2020年12月非主力合约日均成交量、持仓量占比分别达到28%、10%,而液化石油气、苯乙烯等品种更是初步实现连续活跃。同时,非主力合约的客户参与度持续提升,法人客户数平均增长23倍,个人客户数平均增长4倍,产业客户逐步参与;其中,做市商平均成交占比23%、持仓占比40%,市场参与度高。客户参与度的提升和做市业务的开展,带动了非主力合约市场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买卖价差平均缩小84%,订单厚度平均提高2倍。

  化工场外衍生品市场“多点开花”

  在建设完善场内衍生品市场的基础上,大商所以“一圈两中心”为发展目标、大力开展场外市场建设,以此更好服务国民经济、服务实体企业,发展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目前,大商所场外会员数量达162家,覆盖化工、黑色、粮食、油脂油料和鸡蛋5个品种圈。

  会上,大商所场外市场部副总监刘宇光介绍了场外市场化工品种圈的建设进展及下一步部署规划。据介绍,国内化工衍生品市场起步早、市场运行较为成熟,化工行业较早参与到场内场外衍生品交易中,具备了较好的期现结合基础,经过两批招募,目前已有43家产业链企业或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成为大商所化工品种圈场外会员,为借助行业龙头企业优势,探索丰富场外交易品种、工具和场外价格信息,拓展大宗商品生态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计划引入第三方平台,推动信息互换、交易互通等广领域的合作。此外,在协助实体企业促进期现货市场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大商所还同银行、实体企业共同搭建平台,借助相关区块链技术为非标仓单融资提供了服务,正在积极推动相关业务在非标仓单质押融资等场景进行试点。

  “大宗商品生态圈会员参与和推广交易平台业务,在开展自身业务的同时也将促进更多贸易主体参与,这有利于交易各方实现互利双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化工品种圈场外会员、明日控股集团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越来越多交易商愿意在平台开展线上交收,与场外平台逐步融合的越来越深。

  交易中心建设方面,作为较早参与“一圈两中心”建设的行业领域,相关化工企业以场外会员或交易者的身份积极投身到大商所基差交易、标准仓单交易和非标仓单交易等场外业务中。标准仓单交易方面,LLDPE、PP、PVC标准仓单交易累计成交2392笔、成交量64万吨(截至2021年3月31日,下同),成交金额49.48亿,分别占业务总量的68.8%、40.6%、56.6%。非标仓单交易方面,三个化工品非标准仓单交易累计成交22笔、成交量0.32万吨,成交金额0.26亿,分别占比66.7%、2.1%、11.6%。基差交易方面,三个化工品基差交易累计成交628笔、成交量35.82万吨,成交金额26.66亿,占比82.4%、13.8%、61.9%。

  价格信息中心建设方面,大商所成功上线新版场外平台门户网站、场外平台APP,基本建立全业务、全品种、全场景一站式服务窗口等,目前浙江海港大宗、陕储粮现货行情,已成功上线。

  “通过建设‘一圈两中心’,可以缓解实体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现货流通、金融配套、信用建设、技术变革等难题,降低产业运行成本,增加期货市场与实体企业的粘性。”刘宇光指出。同时,“一圈两中心”建设契合了十四五规划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要求,提升数字经济与大宗商品行业的融合程度,通过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叠加大宗商品生态圈数据资源,积累大宗商品行业数字资产,创造新的业务类型,提供新的交易和融资机会。

  场内场外协同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商品价格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发挥场外衍生品市场功能、促进场内场外协同发展符合实体产业诉求。今年初发布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推动商品市场创新发展。在此背景下,完善场外市场建设可以更加高效、精准地满足产业个性化的风险管理需求,解决实体企业个性化需求和场内标准化产品不匹配问题,促进现货贸易流通,打通期现结合的毛细血管,提升实体经济运行的有效性。

  对于未来如何发展化工场内和场外衍生品市场、促进场内场外协同发展,大商所正在积极部署谋划。在场内市场,大商所将持续提升能化期货市场运行质量,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做大品种,结合市场新变化,扩展交割区域,并优化区域升贴水设置,持续扩大可交割品牌和免检品牌,为更多客户参与交割提供便利。二是做大持仓,积极吸引产业客户尤其是龙头企业积极参与,通过增设厂库等方式提升产业客户交割便利性。三是持续改善合约连续性、优化合约制度,如研究统一各相关品种最小变动价位、优化交割品牌申请流程等。此外,基于我国能化产业国际化步伐加快的实际,大商所将积极推动乙二醇、LLDPE、PVC、PP等能化品种对外开放,通过吸引境外产业、投资者直接参与期货市场,进一步改善期货市场结构,提高我国能化期货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影响力。

  在建设场外市场的同时,大商所在化工品种生态圈建设上将继续“多点发力”,包括继续开展会员招募工作,扩大会员范围,开展培训、交流活动,与有意向的场外会员进行融资、拓展平台服务、场内外协同等业务试点,共同探索发展新模式。在交易中心建设上,研究增加更多能化品种开通相关场外业务,加快上线场外期权业务,与商品互换业务整合。在价格信息中心建设上,与场外会员研究现货报价机制,实现LLDPE、PP、PVC等代表性品种多维度价格信息集中展示;与第三方平台、专业信息机构、仓库等开展化工品价格信息合作。此外,推动期现货持仓转换、监察系统场内外数据互通、场内场外电子出入金系统整合等工作落地,探索新的场内外协同模式。

责任编辑:窦晓芸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